您当前所在位置:主页 >行业信息

破局高技能人才困境:培育大国工匠,驱动产业升级​

发布时间:2025-02-13|栏目:行业信息 |浏览次数:128
       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,“要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,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,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。” 高技能人才作为技术工人队伍的中流砥柱,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、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当下,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已超 6000 万,占技能人才总量的 30%。然而,在先进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民生关键领域,高技能人才缺口仍超千万。其供给不仅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旺盛需求,质量上也无法契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。这一困境主要源于培养体系不够完善、评价激励机制缺乏有效性以及社会氛围营造不足等因素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从培养体系来看,高技能人才多元培养体系存在明显短板。职业院校在教育模式上过度依赖普通教育体系,传统专业占主导,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相关专业稀缺,致使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轨。同时,产教融合浮于表面,政策缺乏实操性,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,“校热企冷” 矛盾突出。在评价激励机制方面,高技能人才成长受限,待遇偏低。职业发展路径不够灵活,晋升通道狭窄,部分技能人才因学历门槛无法充分享受人才激励政策,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尚不完善。社会认可度层面,传统观念作祟,全社会尚未形成崇尚劳动、尊重技能、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风尚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在新征程中,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跨越、推动高质量发展,关键在于打造一支数量充足、素质优良、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大军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在培养战略规划方面,需紧密贴合产业发展趋势。加速优化教育结构与布局,搭建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精准技能培训体系,定期选派优秀学子前往产业研究院和新兴企业进行实战技能培训,助力高校毕业生向高技能人才转变,提升就业竞争力。同时,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响应机制,定期发布技能人才市场供需报告,引导职业院校灵活调整专业设置,开发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前沿课程,强化实践能力培养,以此破解 “就业难” 问题。深化产教融合,出台更具操作性的融合政策,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无缝衔接;明确并细化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 “土地﹢财政﹢税收” 优惠政策,保障企业权益。

         在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构建上,要搭建多元化、长效化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。依据高技能人才职业特点与成长路径,合理设置评价周期,全面推行新 “八级工” 职业技能等级制度。依托职业资格、职业技能等级、职称与学历框架,加速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、职业技能等级学分的互认转换,打破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障碍,拓宽成长空间。提升高技能人才福利待遇,完善技术技能人才特殊奖励与激励机制,鼓励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职务与特殊岗位津贴。

         在营造成长环境方面,政府、企业、院校、社会需协同合作,打造有利于技能人才发展的 “软环境”。适当增加各年龄段学生劳动教育占比,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成长,从小树立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的志向,逐步改变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知偏差。大力弘扬 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”,广泛宣传高技能人才先进事迹,提升其社会形象。持续举办高水平职业技能竞赛、技能人才创新大赛,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在各类表彰中的倾斜力度,增强其职业荣誉感与归属感。
Copyright © 版权所有: 中国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鄂ICP备2024088910号-2